close

再一個月 學期結束 再兩個月 就該回台灣了
寒假想著還有一個學期 該怎麼過

一眨眼竟就期末了
 

雖然還沒結束但也差不多是檢討自己的時間了
簡單分享一下這些日子的心路歷程及收穫,也提供想出發去交換的朋友一點輪廓


學著和自己相處
當一個人被丟在完全陌生的環境 即便再不願意 也得有所成長
雖然沒有規定不能跟親友聯絡 但日夜的顛倒 節假日的不同
即便想找人說話也得事先預約
講話的當下覺得自己的時空和對方相連
然而一掛電話
周遭就像保溫瓶的真空夾層 隔絕了來自故鄉的溫熱

 

好不容易有機會到國外生活 怎麼能一直耽溺於親友的溫暖呢
離開了熟悉的交友圈 能相處的便只剩自己了

於是
百無聊賴中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在畢業以前還有什麼想做但沒敢試的事呢?
靜下心並開始聽到了內心的聲音:
想要有一段能夠隨心所欲沒有外界雜音的日子
想要在開始讀研究所或工作之前好好旅行
想要拿起筆 帶著相機 放開心過日子,仔細記錄生活
想要選最少的課 接觸最多的人

也常常覺得自己的人生被晾著、任性耍賴地停止了一年
沒辦法定心準備研究所或利用這段時間找工作
或做其他世俗期待這個年紀的人應該做的事 而焦慮

 

在美國交換的日子像夢 醒來後發現自己長了一歲
一開始有點害怕像浦島太郎打開寶箱一般 什麼都沒做就虛長了好些

對於一個修完所有課程的大五延畢生來說:
由於gpa不再重要,生活重心也得以轉移,
由於不想影響交換生活體驗,研究所、找工作等也就暫且擱置,
突然陷入無事可做又不想浪費時間的恐慌中
於是努力思考 應該做些什麼才不浪費這機會成本有點太高的一年

思來想去除了享受生活,似乎沒有別的選擇了,開始嘗試自己想做卻來不及做的事
擁有了難得的做夢機會,
也得到了一些繼續向前的勇氣
日子過著過著 覺得多花這一年放慢腳步多思考其實挺不錯的

分享一些我要我自己做到的事:
(請衡量經濟狀況)
1. 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每週寫一篇blog,為為期9個月的交換生活(自行延長1月)留下一點什麼
--(有時候犯懶沒寫但大抵有做到)
2. 把重心由課業報告轉移到體會生活,放下分數、認真過生活
--(以前常常覺得顧好gpa就好,懶得也沒有細想自己究竟想要怎麼樣的生活)
3. 每餐自己做,在經濟狀況許可下玩遍美國
--(學校的meal plan 一學期最少2000 USD, 然而自己做,買好基本醬料後,一週只要不到40USD(有肉有菜有水果有零食…), 省下的伙食費=旅費=每天跟鍋鏟奮鬥的動力)


學著獨立
從準備托福、交換表格,到申請簽證及辦理銀行手機,
因為學校不同制度規範年年在變,
怕漏看了什麼經常需要閱讀成堆規範或別人的經驗分享,
因為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想知道就得自己做功課、自己寄信想辦法問

不想生病三餐作息就要想辦法規律、煮飯打掃添衣,

學著一個人照顧好自己,
無意間膽子變大(臉皮也變厚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升了

原來獨自在國外生活是這麼一回事


學著說英文
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對於英文似乎只要擁有閱讀還有一點點寫作能力,一切考試都不用害怕了?
然而偏偏聽力和口說才是和native speaker交流的關鍵,
如果本來就是外向敢於說英文的人,即使不去交換英文也能很厲害
然而口說一直是我的罩門,於是強迫自己選了需要上台報告和小組討論的課
當所有人都是英文為母語的狀況下,

為了讓大家能聽得懂我的報告 還特別上網查了發音,自己在宿舍對著稿計時練習,
雖然還是不敢不備稿報告,但於我而言已是莫大進步
還因此跟同組組員熟悉了(課餘很願意跟我聊天,免費的英文家教)

 


認識各國交換生
羅格斯的國際事務處讓很多交換生住在一起,
因為大家都初來乍到,也對異國文化抱有一定好奇,聊天也比較投機
死皮賴臉硬聊天他們也往往不會拒絕
於是生平第一次認識西班牙人、英國人、澳洲人、法國人……等,
偷偷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慣及言談 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穫
世界上的腦袋百百種 原來對同一件事 還能有這麼多想法

僵化的腦袋也開始有不同想法湧入

 

 

補:

前陣子有人問還在交換的我為了交換延畢值得嗎?
真是個大哉問,每個人追求的生活不盡相同,只要自己覺得值那便值
怕不值得 那便去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值得的事吧

讓每一份值得填滿自己的生活 怎麼還會有值不值得的疑慮呢?
 


如果要我說 交換生活讓我學會什麼

那必定是做自己 聆聽自己的聲音
發現自己的生活還有更多可能性

原來自己也能堅強、勇敢的生活  從而帶著這份自信 繼續接下來的生活

 

 

 

arrow
arrow

    Sandy T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